2015年6月19日 |
乐观的观念有五个关键重点,而且愈早学会愈好。这些「快乐」法则包括:接受现实的挑战以促进自主和成就感、成功、坚持。如此得来的成功经验,可培养面对挫败时的复原力,以及对于万事总有转机的期待。希望让孩子信守这些行为准则,你可以鼓励孩子: ◎ 试了再说 ◎ 成功失败都坦然接受。 ◎ 练习。 ◎ 为最佳结局做好准备。 ◎ 说「好!」可让乐观以及高昂的自信心成为终生习惯。 鼓励「试了再说」
澳洲人经常会说「试看看」,意思是冒个险、试一试。为了鼓励孩子养成「试了再说」的习惯,一开始就要提供他适当的支持与挑战。儿童是天生的冒险家,让他们身处充满颜色、动作、纹路还有各种表面的丰富环境中,有助孩子能够展开熟悉这个世界的有趣感官与动作程序。父母提供安全感和鼓励,让孩子了解你对每一次新的 探索都很高兴,并在需要时帮他一把。 婴儿透过游戏学习,像是突然冒出头来的游戏,并能用眼睛或耳朵追踪你的脸或其他物品。等孩子长大些,玩游戏要能鼓励他使用新字,或让他爬过阻碍物找你或拿他心爱的玩具。四岁或五岁时,孩子可以接受更大的挑战,譬如阅读或从愈来愈远的地方找路回家 (和大人一起)。记得,父母的鼓励、赞赏,要比孩子所追求的「目标」还受欢迎。 就这么做吧! 把游戏拆成孩子能够成功应付的段落。千万别让孩子认为如果失败了会让你很失望,要不然他会乾脆不愿尝试。 成败都能接受 吉卜龄的诗《如果》有一段,描写的正是均衡的乐观态度: 如果你能接受 胜利与挫败都以平常心看待。 虽然父母必须尽其所能去确保孩子拥有成功的经验,以便对生活周遭有所掌控,但也要教他了解,没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。就算是超人也要怕他家乡来的矿石!乐观的 真正意义是说,孩子能够接受,即使在某一件事的表现并不理想,也不因此认为自己每次的努力都将成空。更重要的是,即使孩子失败却能保有自我意识,仍是个有价值的人。 一旦父母把自己的自尊和孩子的成就挂勾,往往就会发生问题。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孩子的表现 (或毫无表现)很不高兴,不妨扪心自问,这情绪是否和你的自尊串连在一起,还有,是不是和童年时父母对你的反应有关。 父母如何为孩子「描述」某事件的结果,将会大幅决定他的反应,也教会他以后对此状况应该怎麽解读。讚赏孩子尝试和做事方法而不仅是讚赏结果,有助于维持孩子 的信心和坚持。例如,假设孩子游泳比赛输了,当然要承认他的沮丧或挫折感,不过还要再加上一句像是:「我觉得你很棒。你并没有放弃,而且手臂的动作和上游 泳课时一样好。」 孩子有能力接受某次失败只不过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灾难,不要把挫败「视为惨剧」。塞利格曼说:「失败⋯⋯可暂时打压自尊,不过孩子对失败的解释方法更有可能造成伤害。」 举例来说,如果孩子读一个句子遇到困难,就认为「我绝对学不会认字」,或者朋友没找他一起玩就觉得「没人喜欢我」,就会对自己对生命普遍都不满意。你可以从旁协助,指出这些负面的结果并不长久也非全面,只是暂时和单独的例子。然后以更为正面的观点表述孩子的经验,像是这麽说:「我晓得这很气人,不过这一句真的很难,而且其他的句子你都会了!」或是:「这次他们没有请你一起玩并不表示没人喜欢你,也许他们没看到你也在那。」不管孩子的情绪感受如何,都要能够以 同理心看待;以你的观点实话实说,或者不妨也提出父母的个人意见。 「总是」或「都没有」之类的字词,就是塞利格曼所谓「持续悲观态度」的徵象。他说:「很快就放弃的人,相信他们所遇到的倒楣事都是持续的;坏运气挥之不去,还会一直影响他的一生。不受无助感作用的人,则相信坏事的起因都是一时。」 往往,成年人都变得会被最终目标所迷,丧失可以乐在过程的能力。然而,生命中大半时间都是过程:念学位、运动以保持身材、往目的地旅行。事实上,研究显示像 是升职或搬新家之类的重大事件,并不像日常经验那样影响我们的总体情绪。幼童与生俱来可以完全专注于眼前,而不会为结果烦恼。虽说父母可能需要慢慢教导孩 子一些现实感 (稍后我们会谈到延迟享乐),但还是应该着重在过程。若想将这种态度当做是孩子的典范,父母要尽可能在生活中安排那些能在过程中享受的事情为主,而不是那 些你觉得「应该」做、或已知可以达成某个目标的活动。人生的旅途上几乎都是过程,大部分的胜利与挫败都不过是路上的标点符号。 练习并奋斗不懈 鼓励孩子磨练技巧并坚持到底,可更进一步强化支配感和胜任感,也能建立起心理学家 布鲁克斯 (Robert Brooks)和戈尔兹坦 (Sam Goldstein)所谓的「胜任区」。在两人合着的《培养小孩的挫折忍受力》 (Raising Resilient children,中文版由天下杂志出版)一书中,写道:「胜任区是孩子表现很好、喜欢从事,并能得到正面关注的活动,更重要的是被认做个人的强项。」 即使很没有信心的孩子,一开始似乎会忽略正面的意见,造成父母感到挫折而减少正面回馈,但重要的是必须持续讚赏而不气馁。戈尔兹坦说:「真正的自我价值、希 望和复原力,奠基于他能够在大家都觉得重要的领域中体会到成功的经验。这就要父母能够认出孩子的胜任区并且予以强化⋯⋯。一旦孩子发现他的能力,就更愿意 面对已知比较会遇到问题的领域。」 就小婴儿来说,学会走路是个重大成就,也是天生就能实现。提供婴儿一些达成的方式:提供他可以倚靠着平衡身体的物品、跨出一步就大加讚赏、如果向你展开双臂时让他能扶着你的手,婴儿就能很顺利地激发出这个本能。练习走路的技巧包括跌倒然后再站起来。 如果你显得不耐烦、催促他,或是一直抓着婴孩的手让他不会跌倒,孩子就不会有信心或不能得到支配感 (以后孩子也可能会发展出学习困难)。这样孩子就不知道如何藉着试验学习技术,或适时要求协助。她反而会学到,如果事情一开始就不顺就要赶快放弃,让别人 出面搭救或是帮她解决问题,换句话说,孩子学会变得无助。 别忘记,孩子有自己的步调和做事方法。孩子所发展的「胜任区」最好以能够激发热情和好奇的活动为主,不一定要顺着父母所愿。小心别把自己的兴趣和步调强加在孩子身上。我们不是要教养出父母的複本或是早熟的小孩,而是一位乐观、有复原力并极为自主的人。 让孩子观察你在自己所喜欢的活动中练习并坚持不懈,可教他依此为榜样。 尽力而为 研 究显示,小时候能够接受延迟奖励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上、职场生涯和整个人生都有较好表现。这些孩子也更乐观。多伦多大学的普伦西比 (Angela Prencipe)和泽勒佐 (Philip David Zelazo)所做的研究发现,两岁幼童会选择较小但立即的奖励,而不要较大但延迟的奖赏。这麽小的孩子,脑部皮质层还没长成足以进行推理和计划。到了四 岁时,就有可能对环境做出更多判断,并接受延迟的奖赏。两人的研究报告中写道:「⋯⋯四岁小孩更能接受问题的多重观点,形成计划、记得整个计划,并且刻意 依此计划行动。」 去,所以必须紧紧巴着妈妈不放,也可能因此而阻挠孩子接受延迟奖励的能力。 训练四岁以上的孩子如何为将来打算,最好的办法就是鼓励他 们把情况都仔细盘算、想过一遍,并示范给他们看,你是如何选择可增添真实生命价值的未来奖励,而不是追求即刻满足。举例来说,可以对孩子解释说:「虽然酸 奶油很香,可是你可以决定不要配着马铃薯一起吃,因为将来可能会对身体不好」。还有,「虽然你也想要有幢附大草坪的房子可以玩耍,但还是要等到银行存款够 多,这样以后才能买到好房子,所以也就用不着东想西想。」 如果父母自己不做计划也不等待时机,只是大声宣称做计划或等待的好处,根本没有 用。显然,确保孩子觉得亲子关係稳固也很重要,这还能鼓励他们期待会有好结果。实际而乐观指的是,明白你真正想要而且值得认真做计划的事情通常都会发生 (或者可以说是绝大部分都能完成)。重要的是,孩子参与计划时表现的乐观态度应该加以鼓励,不要把他当成麻烦。让孩子一起来计划好玩的事:像是到海边、养 小狗、去动物园,或拜访亲戚朋友。 为了协助孩子学习拟订长期计划的能力,试看看以下几个方法: ◎ 让孩子参与拟定计划,或是让他独力完成或由引导计划进行,像是要穿什么衣服、或是新养的小狗要带去附近哪些地方散步。 ◎ 鼓励与拟定策略和团队合作有关的游戏或活动,兄弟姊妹或全家一起来。像是藏宝游戏。 ◎ 别揠苖助长。让孩子有时间找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,并自己计划。别期待孩子的想法十足理性,也别因此取笑他。如果孩子的计划不可行,跟他解释原因,并且建议一些别的可行方桉。 ◎ 父母要能说到做到,或是在计划改变时要让孩子理解。孩子情绪的稳定,要靠他能了解,他视为模范的人足堪信任。 ◎ 如果好东西被延迟,别期待四岁以下的小孩会兴高采烈;只好解释,有时这也是不得已。 习惯说「好!」 如何运用完整、适当的目标设定法,让自己突破现状?根据墨菲的训练经验,他提出了设定高挑战「硬目标」的四个方法「HARD」。 最后,乐观是一辈子的习惯,而且有很大一部分是和我们所说的「习惯说『好!』」有关。「好!我可以盖一间积木房子」「好!我可以翻个筋斗。」「好!我可以让妈咪笑。」这就是高昂的自信心,对自己做得到或做不到的事都实实在在予以赞赏,不因一次挫败就畏缩不前,并且搏得你所在乎的人承认你的能力。 |
上传: 李丁 |